一、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出現
我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隨著配額的取消,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國外對我們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量控制手段轉為技術貿易壁壘。德國提出的紡織品上禁用偶氮染料,歐洲部分國家的協會推出的生態紡織品標準或歐盟提出的生態要求就是紡織業技術壁壘的具體事例。它把環保要求與國際貿易聯系起來,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有關國際公約、法規、標準為依據,并以進口國、地區的環保法律、法規、標準為準繩,在國際貿易中對不符合其要求的商品實行限制或拒絕進口,以環保健康的合法理由達到保護國內市場的目的。不可否認,這確實給我國紡織品出口形成了障礙。
我們之所以稱之為技術壁壘,主要原因是它以標準的形式出現。這與以往的配額限量不同,表面上看很公平,符合標準就是合格產品,實質上是對我們出口紡織產品增加難度。例如,生態紡織品標準的考核項目繁多,多數項目無公開的檢測方法。有不少化學物質,如某些殺蟲劑、某些染料等在國內外早已不生產,且標樣都難已購買到。按國際慣例,凡需控制的項目須有對應的檢測方法,但無論是Oeko-Tex standard 100,還是歐盟的Eco-lable標準,有不少項目中沒有對應的檢測方法,由制造商提交聲明。即使有Oeko-Tex 200,也只是一些簡單的提示,無可操作性,更談不上結果的可比性。在國外聲稱合格的內容,對我們而言就需要提供檢測報告。在檢測方法不公開的前提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據報道,我國紡織品因綠色壁壘而受損數量較大,特別是在德國禁用偶氮染料的消費品法執行之初,曾對我國的紡織品對外貿易產生了一定消極影響,據國家商務部公布的2002年調研報告表明,國外技術壁壘造成紡織品和服裝出口損失11.7億美元。不僅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直接損失明顯,而且間接損失也較大。為滿足要求而進行設備、人力的投入以及昂貴的檢測費用增加了出口企業的成本。以偶氮染料為例,企業采取措施滿足國外的要求,但選用替代染料及提供未使用禁用偶氮染料的檢測報告,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企業沒有認識到價格后隱藏的技術壁壘,將技術壁壘誤認為是價格原因,國外客戶“物美價廉”的要求使得企業的成本支出大大提高。另外,企業對受阻的認知程度還不一致,對于達不到對方要求而沒有簽署的協議,企業沒有意識到是技術壁壘在起主導作用,誤認為是自己產品質量不高,影響了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
二、國內“綠色消費”浪潮的興起
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題,關注“綠色”、崇尚“綠色”也已成為世界性的消費潮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生態和環境問題關注程度的加深,國內也興起了“綠色消費”的浪潮。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懷疑室內裝修中的有害氣體而導致人的代謝功能失常,人們除了對建材提出了環保的要求外,對室內裝飾用紡織品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01年發布的國家強制性標準GB 18401《紡織品 甲醛含量的限定》對紡織品中甲醛提出了控制,使甲醛超標問題得到了明顯改觀。但該標準并未涉及其它內容。
前幾年,在國外“生態紡織品”的強大攻勢下,國內媒體上也接連發表文章,稱我國的紡織品有害物質超標,甚至出現了“有毒服裝”的稱謂,引起了國內消費者的不安。消費者不了解,也不明白,以前什么問題都沒有的紡織品和服裝,為什么現在也有毒了?究竟人們該如何選擇服裝。
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國外綠色壁壘的雙重作用。在現階段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綠色壁壘”雖然具有阻礙全球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制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阻礙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的消極一面,但它更有有利于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的一面。它在成為各國在世界貿易向自由化發展過程中調整貿易關系、保護自身利益最重要手段的同時,也在順應國際消費潮流、滿足人們對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愿望、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無害的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撐,也促使我們的消費者提高了對自身的保護意識,提高了企業生產生態紡織品的意識。從這點上講,提倡生態對推動我們紡織整個行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三、紡織產品中有害物質產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五顏六色以及具有各種功能的紡織品的生產離不開化學品的使用??梢赃@么說,紡織品的生產過程正愈來愈多地與各種化學品的使用相關聯。由于很多紡織品服裝長期直接與皮膚甚至口腔接觸的特點,紡織品對人體是否存在危害的問題已成為人們除藥品和食品外又一重點關注的領域。
甲醛可與纖維素纖維中羥基結合,作為反應劑提高了助劑在紡織品中的耐久性,因此,它廣泛應用于各類紡織印染助劑中,這些助劑自身游離甲醛及釋放甲醛造成織物中甲醛超量。
除甲醛外,紡織品中還可能含有其它的有害物質。例如,某些染料從化學結構上看不存在致癌芳香胺,但由于在合成過程中中間體的殘余或雜質和副產物的分離不完全,而導致部分偶氮染料在一定條件下會還原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又如,在染色過程中加入載體可使纖維結構膨化,有利于染料的滲透。某些廉價的含氯芳香族化合物,如三氯苯、二氯甲苯是高效的染色載體。
還有,棉、麻天然植物纖維在種植中會用到各種農藥,如殺蟲劑、除草劑、落葉劑、殺菌劑等,動物在養殖過程中也會施用殺蟲劑。有一部分農藥會被纖維吸收,不經后整理的制品會有較多農殘,經后整理的產品仍有可能有部分會殘留在最終產品上。
紡織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染料和整理劑中或多或少的含有或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當有害物質殘留在紡織品上并達到一定量時,就會對人的皮膚乃至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提倡生態紡織品,限制紡織品中的有害物質含量也是有根據的。
四、發布GB18401的意義
為了適應全球性競爭的必然趨勢,為了保護人民健康和安全,作為紡織大國,我們如果不與國際接軌,將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此時,非常有必要通過制定強制性標準達到這一目標,這也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2003年11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GB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并定于2005年1月1日實施。
該標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政府不僅對食品和藥品直接入口類產品的安全性嚴格監控,也對危險性較小的紡織品和服裝的安全性問題進行關注。通過制定和發布該國家標準,強制引導生產者制造安全的紡織品,并倡導消費者轉向對紡織產品安全性和環保性的注重。
該標準的發布,為企業生產綠色紡織品指出了努力方向。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綠色消費的浪潮下,各國都在積極開發、生產有利于人體健康和環保的產品。通過制定和發布紡織品中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可以提高我國紡織行業的生態生產意識,促進紡織工業采取有效措施,將最終紡織品的有害物質降低到最小,引導企業逐漸實現環保健康紡織品的生產。
該標準的發布,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提供必要的條件。隨著國際自由貿易進程的推進,國外發達國家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標準來限制進口。我國是紡織品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必將會遇到更為嚴格的技術壁壘。因此,制定和發布本標準,將有助于企業對紡織品安全性的深刻理解,打破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
該標準的適用范圍是紡織產品,沒有涉及原材料及生產工藝等。為了使產品達到標準中的指標,企業應該在原材料和工藝選擇上考慮控制標準中列出的有害物質。
該標準是強制性國家標準,對企業具備強制約束力。企業應該看到,該標準涉及到人體健康安全,一定會受到用戶和消費者的歡迎,對增強企業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提高企業的整體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
五、執行GB18401的重要性
我國的標準按屬性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兩類。涉及到國家安全、防止欺騙行為、保護人身健康或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保護環境的標準,國家標準化主管部門在審批時賦予其強制性?!稑藴驶ā芬幎?ldquo;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因此,我國的強制性標準具有法規的性質,是必須執行的標準,無論在企業標準中是否引用,無論在產品的使用說明上是否明示,也不管在國內的貿易合同中是否有要求,只要是標準適用的產品都必須執行這類標準。
截止目前為止,現行的紡織品和服裝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超過800個,其中強制性標準只有很少幾項,GB18401-2003《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就是一項強制性標準。該標準的適用范圍涵蓋了包括紗線、織物、服裝、家用紡織品等絕大多數的紡織產品。
產品符合強制性標準的要求是進入市場的必備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依法加強了對產品質量的技術監督,產品是否符合強制性標準則是判定產品合格的重要內容之一。強制性標準實施后,國家有關部門會按照標準的要求檢查產品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如果生產企業對強制性標準不了解,有可能成為不合格產品,由此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嚴重的損失。
2003年和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連續兩年組織了床上用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由國家棉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承擔。兩次的抽查均是以GB5296.4-1998、GB18401-2001兩項強制性國家標準和產品明示標準使用說明中注明的內容為依據。其中,2004年抽查產品按強制性標準考核合格率為63.8%,不合格原因歸納為:使用說明不規范(缺項、不規范)、面料成分標識與實際不符、甲醛含量超標、部分色牢度較差、水洗尺寸變化率大等,說明床上用品的總體質量存在不小的問題,特別是在流通領域抽查產品的合格率低于生產領域抽查的產品。
因此,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經營企業,都應高度重視國家發布的強制性標準,準確理解標準的內容,嚴格執行標準的要求,確保產品符合強制性標準的要求。
|